66本中国名人传记(必备书单)
能够永久流传于世的,除了伟大的人性,就是思想的光辉。
梁启超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前言里写道:“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作我们的养料吧!”
上次我们为亲们整理了 66本世界名人传记 (必备书单),今天我们继续为亲们奉上66本中国名人传记。
1. 《沈从文晚年口述》 前半生写作,后半生治学,易代之际由“写作”入“治学”的角色转型;本书另附有沈先生晚年讲座录音五段。
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触较多,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发光的东西。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巴 金
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
——黄永玉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张充和
1949年以后,沈先生离开高校去了历史博物馆,一待几十年,心甘情愿做一名说明员,而且“深深觉得生命没有白过”。
他年轻时就喜欢收集文物,到博物馆后充分借助展览的便利,更是见识了不少文物珍品,他认为“要懂历史,离开文物就没法子说懂历史”,他相信“按照旧的方式,以文献为主来研究文化史,能做的有限。放下这个东西,从文物制度来搞问题,可搞的恐怕就特别多了”
正是凭借这种理念,他与助手们经年累月历尽艰辛,编纂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本书由沈先生晚年的重要助手王亚蓉编著,分为晚年口述、后学追忆、工作信函三部分。本次增订另补入两篇极有分量的最新回忆文章,由沈先生助手王亚蓉、李之檀和出版家陈万雄追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撰写与出版过程。
2.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追问人生的价值,为灵魂清点行囊。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所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这便是本书的两大主题: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周国平《人生边上的智慧》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杨绛
“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了这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书后巧置精彩随笔,增补“百岁答问”,对其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
3. 《赵元任早年自传》 “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
“赵元任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代语言学家,我学语言学是跟他学的,我后来到法国去,也是受他的影响。”
——王力
一是他以现代的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给中国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二是他给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吕叔湘
“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
——陈原
赵元任留学第一年自制的贺卡
《赵元任早年自传》是元任先生的一本小书,记述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不作总结,不讲感悟,纯是生活的实录,又常常夹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读来妙趣横生。本书虽只记叙了其部分的人生,却生动反映出这位语言学家多方面的天分:对语言的兴趣,对声音的敏感,对音律的兴味,以及由此生发的研究精神——这些都隐约导出了未来学问家的路径。
延伸阅读:
《赵元任年谱》 研究赵元任的思想及其形成对于研究如何对待西方思想、如何利用传统资源可以起到一个典范的作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同时展示此书在这方面珍贵的历史史料价值。
4. 《林纾家书》 林纾身处中西文化之间,既为当世所重的翻译大家,又是后人称道的古文殿军。
林纾最早引进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在我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专意为家常之言”等命题。
林纾的译介对“后来的新文学巨子”是一种“启蒙教育”。
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汝累累不听吾言,而吾心亦未尝一刻灰冷。可见父母爱子,匪所不至。
——林纾
出于体现林纾修改用心与笔意的考虑,编注者夏晓红老师尽可能恢复、补录了被圈改的文字:
本书其一为训子家书,共104通。信中林纾向子辈传授处世之道,可见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透露出社会新变于传统家庭的冲击。其二为经林纾批阅的林琮作文13篇,展示了林纾教读古文的方法及评判标准,可感其力延古文之一线的殷殷期许。书中所收书信、作文多为首次整理,由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和包立民先生辑录,并进行校注和导读,深入诠释了林纾家书的珍贵价值。
5. 《往事偶记》 “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的人生自述;“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了其所亲历的大时代。”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到后来,梅先生甚至认为“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们搬凳子的。”
陈岱孙是教授治校体制创立、运行的关键人物,是梅校长最得力的助手。
陈岱孙是大家公推出来的“群主”。因为他处事公正严谨,思虑细致周密,从清华到西南联大一直都是主事者,威望甚高,年纪轻轻就被尊为“岱老”。
记得孩时吃丸药,常常喜欢把外面的糖壳先吃掉,尝一尝里边的苦味。久住在都市中,常感觉得我们沿海省市所谓物质文明,不过像丸药的糖壳,实在的生活是要在这糖壳底下去体尝。
书总是要读的。人类的进化赖于知识的积累;而知识则主要借书而传递。“读书无用论”是一个大骗局;再不能让人们有日回顾”恨不十年读书”了。
本书为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的随笔集。平实的笔触间,回忆其少年求学、归国治学的经历,以及与梅贻琦、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等诸位同道好友的往来;更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了其所亲历的大时代,其中关于私塾与专读生制度、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联大的诸多回忆,多有不同于人文学者的客观描述与理性观察,独具价值。
6. 《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修订本) 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科学考古思想的人,也是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考古学者。
近代的学术工作大半都是集体的。每一件有益思想的发展,固然靠天才的领悟和推动,更要紧的是集体合作的实验、找证据以及复勘。只有在这类的气氛中,现代学术才有扎根生苗的希望。
——李济
李济(1896-1979),著名考古学家。清华学校毕业后留美,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后任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晚年兼任所长多年)。李济先生领导的田野工作,以西阴村、城子崖和殷墟之发掘最为著名,其成果获得全球学界的极大关注。
1925年冬摄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
前排右起:赵元任 梁启超 王国维 李济
李济主持领导的西阴村、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基础。本书是李济先生哲嗣李光谟的追忆文集,借助大量照片、档案和考订文章,展现了父亲丰富曲折的治学生涯。
7. 《传奇王阳明》 明代的思想巨匠,精通儒、释、道,创立“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其思想影响了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众多后世名人。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宗羲
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梁启超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钱穆
他是一位文化巨擘,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人格理想;
然而,他的一生却是满地荆棘,充满艰辛曲折,坎坷无限……
本书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座《传奇王阳明》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作者董平教授,系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董平教授认为,历史人物与事件之所以永远有它的魅力,正在于历史的意义总是具有当代性。他力图带领读者,从王阳明不平凡的生活事迹之中,领略他博大的胸怀与深邃的思想,感悟他坦荡的胸襟与光明峻伟的人格,以使我们自己生命境界的提升获得某种有益的精神启迪。"
8. 《万历兴亡录》明之亡,实亡于万历?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持续近48年之久,却又创造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纪录。
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
——白寿彝
总的来说,万历即位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即从1572年到1582年,为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北方的“虏患”已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承平日久,国家的府库随之而日见充实。
——黄仁宇
神宗亲政以后,独揽大权,怠于政事而耽于享乐,日益挥霍侈靡,不知遏止。
——范文澜
万历年间,陷于内耗的明朝一次次错过了重新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机会,失去了改变自己、净化自己的原动力,社会在不断开放,路却越走越窄,最终滑向了毁灭的深渊。
有感于此,学界曾有观点认为:明之亡,实亡于万历。
那么万历皇帝真能背负如此骂名吗?
在兴与亡的叹息间,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方志远教授,一位历史学的守望者,在史书中触摸这个苦难民族灵魂的最深处。本书是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方志远二度携手《百家讲坛》之作。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同探寻明代万历一朝的兴与亡,得与失。
9. 《囚徒天子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开启了维新变法运动,由此打开了中国百年变革大潮的闸门。他究竟度过了怎样悲惨的一生?他的一生,对中国的命运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夫康梁,一以进士,一以举人,而蒙清帝载湉特达之知,非常之宠,千古君臣知遇之隆未有若此者也。百日维新,言听计从,事虽不成,而康梁从此大名已震动天下。此谁为之?孰令致之?非光绪之恩,曷克臻此!
——孙中山
载湉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有所作为。
——范文澜
诚然,光绪是懦弱的。但是他和西太后长期矛盾,在他处于“朕位几不保”的时候,突然勇敢起来,铤而走险,这也是不悖于常情的。
——杨天石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君主,1875—1908年间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晚清举足轻重的帝王,他执政34年,却始终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生活没有自由,婚姻不能自主,备受摧残和迫害,最终含冤九泉,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喻大华第五次登上百家讲坛,为您讲述晚清皇帝讲座系列终结篇“囚徒天子光绪皇帝”。
10. 《古代神话与民族》 丁山先生的遗著,借文字追寻一个民族的文化来源,从上古神话视角看帝王世系和东西交流。
一个民族,追寻他的文化来源,由文字记载以前至于邃古之初,时代愈悠远,故事愈神秘,神秘至于不可再追寻的阶段,便断之以洪水。
——丁山
《古代神话与民族》是丁山先生的遗著,在丁山先生去世后,其夫人送交顾颉刚先生保存以期日后为之介绍出版,王煦华先生在整理顾先生遗著时发现了这部遗稿,后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书内容是丁山先生从东西文化交流来探索史前时代帝王世系的一些见解。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徙、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1. 《先秦诸子系年》 钱穆先生学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了解自孔子至吕不韦的先秦诸子们的生平与思想。
君书体大思精,唯当于三百年前顾亭林诸老辈中求其伦比。乾嘉以来,少其匹已。
——蒙文通
全书通过分析先秦诸子的著述,并通过引证大量史料和史书,对自孔子至吕不韦的先秦诸子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渊源、各家思想流变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一一进行考证,从而订正了司马迁《史记》以及后人有关先秦诸子论述中的伪误之处。本书有助于廓清先秦诸子思想发展演变的真实脉络。
12. 《东汉的豪族》 著名史学家杨联陞的论文集。
集权中央实在是一把两面锋利的刀,在君主精明的时候,可以利用它来压制豪族;在君主黯弱的时候,仍旧要被豪族取去,反来劫制君主。
——杨联陞
杨联陞曾师从陈寅恪,又在美国学习并长期任教,其治学风格兼具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所长。
13. 《岳飞传》 中国20世纪宋代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中国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树立了标杆。
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这个答案,成了千百年来传诵极广的名言。
——邓广铭
将岳飞的生平事迹引入到历史研究的范畴中,不仅在考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岳飞的生平及形象,搞清了围绕岳飞的很多史实,澄清了很多历史疑点,而且,还精辟地阐释了岳飞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
14. 《胡惟庸党案考》 著名史学家吴晗学术方面的扛鼎之作,揭秘“胡惟庸党案”真相。
这正好象一个故事,时代越后,故事的轮廓便越大,内容也越充实。
——吴晗
本书通过挖掘丰富的史料,条分缕析,经由缜密的考证和推论,揭示了明朝著名大案——“胡惟庸党案”的真相,首次还该案以历史本来面目。
15.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关于华侨问题的最早研究成果,中国华侨史、华侨社会史中的开创性著作,民国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典型范本。
在近代中国,真正为现代人口普查树立典范的,当推陈达及他在抗战期间于云南主持的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
——阎明
本书为社会学家陈达于1934年进行闽粤社区的社会和经济考察后形成的一份研究报告。
全书讲求调查的细致与全面,以及解读的深入与系统,为民国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典型范本。
16. 《洪业传》 本书是唯一经传主本人授权,根据传主口述加工整理的传记。
获得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好书”称号。
传记作家陈毓贤在她撰写的《洪业传》中把洪业称为“季世儒者”,这个称谓也就精确而概括的描述了洪业个人的人格和他相处的时代。
洪业生长于民国季世,历经惊涛骇浪的社会巨变,却始终能保持守正不阿,进退有据的儒家精神。陈毓贤称他为“儒者”是对他至高的礼敬。
17. 《音容宛在》 半生清华园问学传道,三十载政坛亲历,知人论世持平公允,不堕清正廉洁声名,时人尊称“逖公”。
浦薛凤(1900—1997),江苏常熟人,号逖生。民国时期在政学两界皆颇有声望。14岁入清华学校,21岁赴美留学获法学博士,归国后先后执教于东陆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西南联合大学转赴重庆进入政界。1949年后,在台湾历任政治大学教务长,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
1962年移居美国,任桥港大学教授,纽约圣若望大学教务长。著作甚丰,交游亦跨政学两界,尤与清华学人以校友故而过从密切。
18. 《俞平伯的后半生》以俞平伯世侄之视角、俞平伯后半生见证者的身份,准确捕捉俞平伯后半生经历重要事件的心境。
作者王湜华是俞平伯挚友王伯祥之子,与俞平伯相识数十载。
王湜华以长达数十年时间的交往所感讲述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描绘传主的生活细节,如遭到不公正待遇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晚年后妻子过世后的悲痛以及后半生红楼梦研究的态度等。
19. 《我的父亲罗家伦》 罗家伦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是为我国现代教育做出很大贡献并产生极大影响的教育家。
他与傅斯年等人共同创办的《新潮》杂志,使之成为当时继《新青年》后倡导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他是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改组旧清华,为现代化的清华大学发展奠定了方向;
他亦是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十年“重建”,遂使中大有“民国最高学府”之称谓;
20. 《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 朱生豪之子朱尚刚为其父母作的传记。
“正义凛然,贡献巨大”,一生为译莎剧“功绩奇绝”。
——曹禺
本书从两人的幼年写起,一直写到两位老人的去世。在书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关于两人真挚美好的感情。书中分别讲述了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求学的过程,以及两人从相识到相恋,最后走到一起的经过。
21. 《长相思:梁实秋与程季淑》 本书是作者饱含真情怀念父亲、母亲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从一个家庭的角度间接反映了历史的演进过程。
作者的父亲梁实秋,母亲程季淑,相濡以沫,恩爱一生。
作者是家中幼女,自幼体弱,备受疼爱。在父亲去世后她为减轻痛苦、寄寓离情而写成一系列散文,也是完成对父亲的一份承诺。
22. 《漫话中国人》 精选中国知名作家、学者的作品,领略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情风貌,体验多样的地域文化、民俗风尚、以及群体特性,认识普通中国人的形象。
目录
到底是上海人 张爱玲
合肥人 黄书泉
厦门岛与厦门人 易中天
会受活的西安人 杨牧之
香港人的“时间观” 邓丰
北京人速写之一 梁晓声
大草原和蒙古人 郭雨桥
漫画广州人 戴胜德
湖南人的性格 刘健安
澳门人不好赌 陈立宇
23. 《漫画老子传》 以漫画的形式图解了老子的一生。
目录
序:东方智者的低语
第一章 聪颖少年
第二章 入周求学
第三章 孔子问礼
第四章 高论生死
第五章 函谷著书
第六章 点化阳子居
第七章 再授孔丘
延伸阅读:
《赵公明传》 以漫画的形式图解了赵公明由人到神的身世述要。
24. 《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 史上最伟大的老师和最出色的学生,孔子所创办的教育代代相传,影响力远远超过任何帝王。
在儒家思想的创造过程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各扮演了什么角色?
假如没有这批优秀的学生,还会不会有这位中华民族的圣人?
弟子有被贬、被骂、被讽刺挖苦甚至被开除学籍的,他们为什么始终对老师痴心不改?
隐士骂孔子,孔子却敬隐士,个中的真谛是什么?
延伸阅读:
《孔子与儒家》 了解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及其与儒家发展的关系。
25.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先生早年关于儒家的讲学记录。
梁漱溟,原名焕鼎(1893-1988),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皆自学。
梁先生讲儒家思想归纳了14种态度,并非就《论语》字面上推衍出来的,而是从孔子的生活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这是梁先生与一般研究孔子学者所不同的地方。
26. 《三国奇士与国士》 畅读三国才德之士的历史故事,一窥三国奇士与国士的智慧与才能。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清代史学大家赵翼
三国之所以精彩,关键就在于曹、刘、孙三雄从无到有地聚众用士、开疆辟土的过程,以及彼此间奇谋迭出,高来高去的明争暗斗。其间的过程决非狮子对兔子的一面倒戏码,而是龙与虎间的高手大对决。
27. 《邱处机与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与邱处机究竟谈了什么,能使这位蒙古帝国的缔造者如此重视?
1222年,在中亚兴都库什山脚下成吉思汗的大营中,邱处机与成吉思汗第一次见面。他们一共进行了三次谈话,每次谈话成吉思汗都将身边的人全部遣出帐外,密谈后,成吉思汗甚至还专门下令:有关内容作为最高机密,绝不许外传!
随丘处机远赴中亚的弟子李志常,成吉思汗最信任的契丹族官员耶律楚材,从各自的角度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了记录,他们的记载留传下来,使我们可以揭开这一秘密。
28. 《宋慈洗冤》 宋慈首次将中医药学成果和刑狱检验经验结合整理,为后世官员断案指明方向;其《洗冤集录》影响中国法律文化达六百年之久。
青年学者钱斌先生继在《百家讲坛》讲述《千年一笔谈》之后,再次推出宋代科学文化专题。
本书穷十余年研究,以科学史的视角,勾勒出宋慈的成长经历,解析他成为“法医学之父”的社会、历史原因及个人因素,介绍了《洗冤集录》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科学手段进行说明。
29. 《九刺客》 立山通过实地走访和查证资料,还原了要离、曹沫、朱亥、荆轲等先秦时代九位刺客的悲壮人生。
目录
开篇:“小人物”与大时代
曹沫:劫持者的身份谜团
专诸:刺客之道的开创者
要离:一个刺客的罪与罚
组麂:杀与不杀的两难抉择
豫让:当复仇成为一种仪式
聂政:刺客“变形记”
朱亥:配角的精彩人生
荆轲:个体与国家的纠缠
高渐离:刺客之道的极致与终结
30. 《鉴真大师传》 鉴真在日本受诏被封为“传灯大法师”,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
鉴真曾五次出海,其间经历的人事沧桑、风浪颠沛之苦,以致其双目失明,却都未能成功到达日本。
晚年的鉴真,虽经历了诸多苦难,但其远赴日本的志向并未被挫折和岁月消磨,终于在65岁高龄,于第六次成功渡海到达日本。
31. 《临济大师传》 临禅宗主流临济宗的开创者,禅风独特,一生留下许多公案故事,为同时及后世学佛者津津乐道。
临济大师所创立的如“四料简”、“三玄三要”、“四喝”、“四宾主”、“四照用”等禅法,都是禅宗教学上的独创。
32. 《达摩大师传》 向世人展现了一位开辟出中国禅宗的大智大勇者的形象。
一苇渡江
少林禅缘
本书记述了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的生平故事。
禅宗以其特有的智慧思想,融东西方思想于一身,开创了真正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3. 《惠能大师传》 在中国禅宗史上,惠能是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禅师,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
——柳宗元
惠能的主要佛教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
惠能生于公元638年,24岁参拜五祖,随众劳役,后因著名的得法诗偈得到赏识,并最终继承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34. 《七宝庄严:转轮王小传》 讲诉佛教转轮王作为神权与王权之间的纠葛故事,探寻转轮王信仰与中国图景以及东亚世界政治起伏的若干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我们谈到,转轮王Cakravartin中的Cakra或许就是战车的车轮,意思是战车碾过所有土地无人阻挡,引申而言就是古代近东地区常用的一个王号众王之王和统一君主。
当这一君主概念被佛教吸纳并改造之后,就变成了佛的俗家对应者,即在宗教领域最高的是佛,在世间最高的是转轮王,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真命天子。
本书从武则天的七宝之谜讲起,到印度阿育王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的贵霜王国。
35. 《努尔哈齐写真》 “智深勇沈,信不愧为开国主,然皆由激厉而成。古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于此可见矣。”
36. 《皇太极写真》 清朝确是一个有承先启后作用以及重要历史地位的朝代,而这个朝代的创造人就是爱新觉罗·皇太极。
37. 《顺治写真》 遵循历史著作务必求真求实的根本要求,文字又平实可读,有“写真集”所表现之真实面貌。
38. 《康熙写真》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39. 《乾隆写真》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众所熟悉的一个皇帝,也是在民间被误传、误解最多的一个皇帝。
40. 《慈禧写真》 晚清“第一女人”;慈禧是维持晚清残局的重要人物,也是促使清朝政权覆亡的关键人物。
41. 《清代伶官传》 从戏曲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清末内廷生活的另一面,其中亦不乏如李后主、宋徽宗类清叹。
由于清代统治阶级的爱好和提倡,清代的戏剧文化十分发达。
王芷章(1903.2.1—1982.2.8),著名戏曲史家。字伯生,号二渠。河北省平山县人。1925年河北省立正定第七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孔教大学,攻读中国文学。1929年毕业后任保定民生中学教师。1933年起任北京图书馆馆员,从事戏曲史的研究工作,广泛查阅清代升平署档案,著作出版有《腔调考源》、《清代伶官传》、《清升平署志略》、《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等。
42. 《梅兰芳纪念集壹编》 “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开创独特的京剧艺术流派“梅派”。
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
——齐如山
“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演出。”
——纽约《世界报》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于《申报》《北洋画报》《半月戏剧》等媒体的关于梅兰芳先生戏剧表演艺术的评论文章。
延伸阅读:
(1)《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 书坛“七煞档”、“四响档”之一的艺术人生。
(2)《凌云仙曲:蒋云仙口述传记》 一部弹词名家的回忆录,又是一部琴川名族后裔的生活史。
43. 《骆驼王的故事:清末民变研究》 从乡村社会本身和民变传统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具有新颖性和可借鉴性。
本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著名汉学家蒲乐安编著的《骆驼王的故事:清末民变研究》,通过讲述几个民间流传的颇负传奇色彩的故事,揭示了清末民间社会所蕴含的变局,并描述了在此变局之下民间秘密社会的兴衰历程。
44. 《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 披露晚清政局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及其必然的历史命运。
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毛泽东
本书以光绪中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为背景,以原始资料档案为依据,采用考证、叙述、论说等方式,全面翔实地展现了张之洞创办钢铁工业的全过程。
同时,描述了张之洞与慈禧、李鸿章、盛宣怀、翁同龢、刘坤一等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45. 《张君劢传》 第一本系统研究张君劢生平思想的传记著作。
张君劢一生充满着矛盾,“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
他既被国民党绑架和软禁过两年,又是蒋介石的座上客,支持过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
他从小进的是新式学堂,留学过日本和德国,却得到过秀才和翰林的功名;
他掌握和精通三门外语,用德国文和英文写有著作,却拒绝使用白话文,他发表和出版的中文论著都用文言文写成;如此等等。
46. 《北洋军阀史话》 世界各国大图书馆中,凡有中文藏书,必有《北洋军阀史话》。
本书上起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
北洋军阀,是指北洋时代拥兵干政的军人,他们多为袁世凯培植的卵翼,以“我北洋团体”、“我北洋派”自称。
北洋军阀既代表袁世凯和他的这股势力,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统治大半部中国的这一时期。
47. 《隐形将军韩练成:从“侍从室参谋”到“共和国中将”》 一代抗日中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76年传奇人生,做过国民党中将,又官至共产党中将。
“韩练成有奇功,功不可没。”
——朱德
抗战期间,率部抗击日寇于昆仑关、桂林、雷州半岛等地并接收海南,曾与周恩来多次秘密会见促膝长谈。
与白崇禧私交深厚 救过蒋介石的命 ,又与刘志丹、刘伯坚、周恩来交往甚秘。
本书讲述了一位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传奇式军人,被誉为“神秘人物”的爱国将领宁夏人韩练成的戎马一生。
48. 《从上海圣约翰到联合国》 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广东男孩,在走出圣约翰大学的校门后,如何走过了世界八十多个国家,为帮助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人们,尽自己所能工作半个世纪的故事。
本书译自美籍华人凌節生先生的英文自传。
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远赴美国,成为国际公务员,为了推动联合国在国际卫生和发展领域的人道主义工作曾走访了八十多个国家。
49. 《方显廷回忆录: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七十自述》 方博士经历的人生,就是一部当代亚洲为争取进步与发展的奋斗史。
方显廷是我国三、四十年代与马寅初、刘大钧、何廉齐名的四大经济学家之一。
该书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方显廷在七十高龄撰写的回忆录。
这本自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者个人的人生故事,同时,也记录了自20世纪初以来亚洲的现代化进程。
50. 《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 翻译自作者用英文撰写的自传,官至民国总理、外交部长,披露很多不见于史书的的珍贵史料。
作者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对20世纪上半时世象风俗演变的深入观察,不仅为我们鼓露了他亲历的许多历史事件的内幕和真相,也为我们展示了他眼中的毛泽东、蒋介石、罗斯福、甘地等人物形象。
51. 《人间草木》 寻找八位有意义的生命,看见他们,从世俗通往神圣。
“它来自心灵,也将抵达心灵。”
——贝多芬
生死事大,出世者思考如何生,入世者思考如何死。
这本学术随笔写四组人物,马礼逊和柏格理、苏曼殊和李叔同、托尔斯泰和马克思•韦伯、梁济和王国维。
52. 《梁启超新传》 中国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也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家,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开拓者。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黄遵宪
梁启超是一生的学术成就涉猎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图书馆学等诸多学科,均有经典著述传世。
53. 《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 本书附有作者与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唐德刚等四位大师的对话,读来启人深思。
民国知识人的命运,实堪为读懂中国的一个群体样本。
——朱学东
本书是历史学者陈远历年来历史随笔选集。延续其研究知识分子的理路,内容涉及民国历史上的一些知名文化人物。
延伸阅读:
《人生本不苍凉——民国十六名士写真》 该书的所收传记的主旨是“知识分子的良心,是一个民族之根本良心。”
54. 《为了美好的中国——民国志士的探索与奋斗》 讲述20位民国志士致力于“道德救国、学术救国、宪法治国、实业救国、新闻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探索。
本书即选取20位民国志士,分别为蔡元培、蔡锷、廖仲恺、邓演达、杨杏佛、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杜重远、蒋百里、卢作孚、华克之、黄炎培以及救国会七君子。
55. 《文化拯救——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 著名学者丁东、谢泳联袂推荐,将中国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集中研究。
严 复:一代大师的启蒙情怀
学习“轮船驾驶”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天演论》成为震撼中国的教科书
《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
张元济:中国现代教科书之父
西学与西书
一流的编纂队伍
中国第一套现代意义教科书
书卷就这样展开
蔡元培:凝重与深厚的奠基者
年轻翰林浩然弃官归里
编译修身、伦理学、妖怪学教科书
校阅官话识字、国语、党义教科书
志同道合的编撰出版群体
叶圣陶:养成儿童正确精神
近二十年的“粉笔生涯”
《开明国语课本》深受欢迎
“国文”、“国语”到“语文”
致力于新中国教科书
本书选择了十五位在中国教科书的政策制订、图书编纂、教育推广事业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名人,包括张之洞、严复、张元济、蔡元培、杜亚泉、沈心工、刘师培、陆费逵、陈独秀、胡适、任鸿隽与陈衡哲、林语堂、朱家骅、陈立夫、叶圣陶,结合各人经历及对教科书发展的贡献进行讲述。
56. 《西行画记——蒋彝传》 “可口可乐”的中文名译者;最成功的华人英语作家之一。
蒋彝,著名艺术家、诗人、游记作家,1903年生于江西九江。1933年西行英国,1955年应邀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77年病逝于北京,葬于故乡庐山之麓。
在国外他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创作出版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他的“哑行者”游记系列熔诗词、书画、散文于一炉,吸引了西方各国的读者,使他们看到东西方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对他们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57. 《张大千的后半生》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人生在世,通常只有“一生”,无所谓前半生或后半生;偶或有之,多半是负面意义。
但大千先生则是非常少见的既有前半生、又有后半生的不凡之人。
1950年,他刚过半百之年,远走海外,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可他不甘心坐享五十岁前成就的余荫,让自己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他雄心万丈,决定重新奋斗开辟他后半生的新天地。
延伸阅读:
《五百年来一大千》 黄天才与张大千半生交往,所述张大千前、后半生,累累光华,跃然纸上。
58. 《我的老师启功先生》 一位历经坎坷仍笑口常开的生活勇者、一位与妻同甘共苦、写就《痛心篇》的好先生。
“启功先生是中国书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利铭
作为启功先生的弟子,柴剑虹先生以一个学生的亲身感受,用朴实的文字和珍贵的图片,讲述了与启功先生的师生情缘,以及他的家世、治学精神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59. 《流言与传奇——张爱玲评传》 二十世纪传奇华语女作家的传奇人生。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王安忆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白先勇
《流言》与《传奇》,分别是张爱玲散文和小说的代表作集子。本书作者有感于张爱玲作品的华美和她去世的凄凉,在张爱玲去世后不久就动笔写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爱玲的一些旧作特别是她的自传体小说被发现,新的研究资料不断出现,作者对原来的传记做了很大的修改。
60. 《大家》 以中央电视台人物访谈栏目《大家》为基础,记录丁肇中、钱伟长、王选、袁隆平、汤一介、启功、谢晋、丁聪等近百位大家的人生感悟。
“大家丛书”是送给孩子的礼物,是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食粮。
我认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正直敢言。
——张开济
总是希望能做一点事,做一点对别人有用的事。
——杨宪益
我希望能看到更远,我希望能看到中国人登上月球。
——欧阳自远
我做戏从来不按照某个学派、某种理论去做。只要在做戏的过程中,能发现一点儿新的东西.我就挺知足了。我不大相信一个艺术家的创造是一种纯理性的过程。
——林兆华
“大家丛书”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大型人物访谈栏目《大家》为基础,是一本突出思想性,注重文化品位的图书。《大家》所关注的是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和卫生界的精英人物,我们期望做一种真正的沟通工作,拉近精英人物和普通人的距离。
61. 《行万里路:葛剑雄旅行自选集》 著名历史地里学者葛剑雄的文化跋涉,行与思。
以深邃的目光探寻历史轨迹;
以坚实的脚步丈量文化时空;
以深切的忧思观察现在;
以饱满的情怀烛照未来。
葛先生从事学术多年,著作等身,在专业研究领域可谓巨擘,但他并不仅仅是那种传统的纯书斋型学者,他关切现实,敢言敢怒,饱含善意和建设性,是特立独行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
他又富有行动能力,足迹遍历神州大地和世界七大洲,善于捕捉体验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并将之行诸于文字。
62. 《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人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生命是有限的,而你渴望了解和体验的东西又是无限的;著名作家王蒙畅谈人生与读书。
我们为什么希望讲故事?人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寂寞感和局限性。
对于文学来说,没有不重要的事,大事要描写,要关注,小事则更加重要。文学让人们感动的恰恰就是某一个细节。
文学是最动人的力量,文学是最震动人类灵魂的力量,文学是最能说服人的力量。
63. 《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 读书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灵魂,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读书,为了坚守内心的光明,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为了建立终生的信仰,为了追求生命的诗意与尊严。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我们读书、学习、做研究,都要问一个问题:和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什么关系?和自己生命无关的读书,那是死读书;和自己生命无关的研究,那是毫无活力的研究。……一句话,为寻求真理而读书。
——钱理群
64. 《冯其庸口述自传》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访问整理成文;经传主五次修改、最终定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口述文字《我的文学情缘》中说,“冯老给了我一个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
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
主持《红楼梦》校订,成就“红学”领军人物。
十赴新疆,查实玄奘取经东归之路,填补重大历史空白。
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
65. 《知识人的关怀与压力》 对时代、对社会唯因关怀,方有压力;关怀与压力,过去是,将来也依然是知识人身份的表征。
不同的时代格局,不同的国事天下事,不同的知识人因立场、境遇不同,自然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抉择。
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贺麟、潘光旦、富特文格勒、海涅、君特·格拉斯这些中外文化名宿在大变局中的社会,既背负时代的重荷,亦无法挣脱复杂人性的缠绕,面临抉择,作为知识人的他们给出各自思考的同时,也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呈现了迥异的精神世界与生命姿态,为世人搭建了多彩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66. 《百年国士》 精选300余篇纪念文章,介绍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界48位大师。
“国士”一词儿,古已有之。
《史记》中说:“若韩信者,国士无双。”以后历代使用不辍,其含义一顾名就可以理解。
《辞源》中说:“一国之内所共推为才士也。”
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浑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一百年来……时运交移,俯仰百变,泰半已为归人,隐入苍莽青史,硕果仅存者,亦臻耄耋期颐。
吾辈祀之以国殇,奉之为国士,高山仰止,永怀不敢或忘。
——王大鹏
本书所选文章由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众多史料中精选而来,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讲述了胡适、季慕林、巴金、冰心、蔡元培、章太炎、王国维、张大千等48位国士的生活轶事。书中编选了一些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诸如张大千被土匪掳走当师爷的自叙,章太炎收黄季刚为徒的往事,让人读后不禁莞尔,使得这套图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您心仪的图书。